院团新闻

新剧本|大格局 大气派——看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有感

2025-02-25来源:

 

                                              新剧本|2024年第6 

 大格局 大气派

                                                                                                                ——看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有感

                                                    徐恒进

去看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 我很替作家担心,这么重大的题材,这么宏大的叙事,他怎么去表现呢?我们传统的戏曲主张一人一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推向高潮,这个题材用戏曲来表现,对编剧对演员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可是开戏不久我便眼前一亮,老年的王秀兰出现在大坝上,她步履蹒跚、满头白发,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库,她在想什么呢?不一会,她和年轻的王秀兰相遇,和四十几年前的自己相遇,和当年那个突击队长相遇。这是一个人,又是两个人,她们会说些什么呢?我对作家有点钦佩了,他不按常规套路,他不想从头到尾给我们讲一个曲折的故事。他想给我们唱一首歌,一首奔腾澎湃的歌。他想给我们读一首诗,一首荡气回肠的长诗。我隐隐感觉到这部戏有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我很少见到的,它有一种历史感、沉重感,还有淡淡的哲学色彩。

 

作家面对这一重大题材,他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他用情感推动着他的故事,他跳跃着前进,他时而回头留恋的张望,又时而向前急奔。我们追随着他,激动而又快乐。这是全新的观剧体验,它时而1958年,时而1959 年,时而1991 年,我们像是在听一首乐曲,随时感受它的主题。作家的叙事是独特的自由的。

 

我们来看看 1959 年那场戏吧,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场戏。这场戏里我的眼睛一直是潮湿的,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和我家门口那棵银杏树。老年王秀兰站在大坝上,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水是清澈透明的,她仿佛看见了水底。那儿有她的故乡,有她住过的村庄,有她的家。她的家是很温暖的,有父亲有爷爷,还有兄弟姐妹。她父亲刚给她做了一个大板柜,红红的亮亮的,那是她结婚的嫁妆,是她一生的大喜事儿。她们家院儿里还有一棵香椿树,香味扑鼻。爷爷怀里抱着一个瓦罐,瓦罐里装着爷爷从祖坟上抓来的两把土,这瓦罐可能要陪伴爷爷的后半生。仿佛一阵波光掠过,村庄消失了,家消失了,眼前只是波光粼粼的水。这场戏作家直击我们灵魂的深处,我们被打动了。剧场有瞬间的寂静,我听到哪儿有隐隐的哭声。

 

1960 年那场戏是很美丽的,乐曲进入了抒情慢版。大坝就要合拢了,奋斗了几年的十姐妹、奋斗了几年的建设者们迎来他们最幸福最伟大的时刻。天上有一群鸽子飞过,姑娘们在畅想着自己的未来。有的说以后要去放羊,当个羊倌。我们的突击队长王秀兰说,我要嫁给密云水库,守它一辈子。这场戏里王秀兰的一段咏叹调真挚而又美丽,至今还常常响在我的耳畔。

 

我们随着作家来到 1991 年,水库早已修成,周围的人过着安宁和幸福的生活。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中国人富起来了,水库周边的人也富起来了。他们希望过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当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水库热闹了,满湖的船满湖的鸭子,鸭子时不时扎个猛子,又把头抬了起来,发出嘎嘎的叫声。岸边的树林里掩映着红红的宾馆,门口是大字的全鸭宴的金色招牌,人们服装华丽,进进出出,一派热闹景象。

不远处站着我们当年的女突击队长,已经人到中年的王秀兰,她身后或许还有几位当年的姐妹,她们都老了,她们的目光是忧郁的,她们的心是痛的,她们觉得自己的命运和这片清水是息息相关的。她们举过手宣过誓,她们对这片水有过庄严的承诺,王秀兰还记得她说过的话,她要嫁给水库。王秀兰仿佛又回到 20 岁,回到她那血气方刚的年代,她对站在面前的儿子斩钉截铁的说,这样不行,你要把饭馆搬走,把鸭场搬走,还我一片绿水。她儿子笑了,他说你还以为你是当年的突击队长吗?你现在是老百姓,你和水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王秀兰流泪了,连儿子都不能理解她,别人还会理解她吗?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周边的鸭场和饭馆越来越多,库边垃圾成堆,水里漂浮着各种杂物。事情惊动了上级有关部门,他们下令这些鸭场和饭馆立即搬迁。但是谁也不带这个头,谁也不想放弃这个发财的机会。这时我们看到了王秀兰,我们看到了密云十姐妹,她们全来了一个都不少。她们威严的站在大坝上,她们说话了,她们要管管这事儿。我的思绪被带到四十多年前的工地上,那时候她们还是一群小姑娘,她们用独轮车在工地上推土,她们力气小又不会操作,总是翻车。有人教她们推车要领,怎么扭腰怎么扭屁股,她们快乐极了。她们今天面对的困难,比推小车难多了,她们哭了。当年在水库工地上再累再苦,她们没有哭过,但是今天她们哭了,她们不是国家干部,不是专业管理水库的人员,她们是十个老百姓,她们把保护水库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群人啊!一群高贵的人,一群顶天立地的人。我久久的凝视着她们,我心里立即竖起十座雕像。

 

这出戏的唱腔和音乐是很有特点的。有一位很权威的专家看过戏说,这是一出大音乐剧,很好听,也有的人说这个戏有歌剧感,这不是对他们的批评,而是对他们的表扬。这出戏在保留河北梆子唱腔精华的同时,融入了些许歌剧和音乐剧的成分,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剧中那段王秀兰和儿子大能的男女声二重唱,听起来非常新颖非常悦耳,是在戏曲舞台上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还有女声二重唱,有声部有和声,很新鲜。我旁边的几个青年观众使劲儿地鼓掌,他们说没想到河北梆子会那么好听。这出戏的唱腔设计李石条,他熟悉河北梆子的唱腔,他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本人长期从事电影音乐的创作。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中西音乐元素融合,传统和现代音乐元素融合,让我们得到全新的音乐体验。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角色都有他们的音乐主题,我因为视力不好,把这部戏完全当做一部音乐作品去欣赏,所以我经常能和主要角色的音乐主题碰面,不管它们怎样变化,我都能认出它们,所以我便和这部戏的音乐有了亲近感。女主角王洪玲的演唱是非常光彩灿烂的,她的咏叹调是那么华丽,长吁短叹,千回百转,高音像一个蹦跳的精灵直插云端,低音像树林里的一阵清风,扫过你的耳面,连宣叙调她也能唱的那么沉稳有力。我在剧场里碰到远从邯郸赶来的观众,他们当晚还要赶回去,他们说这一趟很值。王英会的演唱也是十分华彩的,他一个人把剧场弄得像一锅开水,沸沸扬扬,人们都沉浸在美的享受里。我于是想起了那句古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密云十姐妹》,我心中一首永远的歌!

 作者系《新剧本》杂志原主编徐恒进

文章来源:《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