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剧论艺谭 | 剧目复排推动北京曲剧的传承发展
2024-08-21来源:
这些凝聚曲剧人激情与心血的经典优秀剧目,没有因岁月而尘封消散,通过复排,她们依然在今天的舞台上轮番上演,历久弥新。同时,复排也为新一代曲剧人不断了解认知剧种本体,如何固本创新,提供了宝贵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曲剧的传承发展。
一、传授之“师”与承续之“徒”(过去的老戏怎么选)
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剧种相比,北京曲剧的历史不足百年,但创排推出的剧目已有二百余出。如何在过往的剧目中遴选复排的剧目,每个剧团均有不同的权衡和侧重,如演出市场剧目类型的丰富、常演剧目的增补、演员技能的提升、传统剧目的抢救与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作为单一剧团单一剧种的北京曲剧,剧种的延续与传承是深刻烙印剧团的责任与使命。“后来人”的培养与接续,直接关系着剧种的生死兴亡。因此,复排剧目的选择,曲剧团首要考虑的是——传授之“师”与承续之“徒”,传授的老师与承续学生的“人”的因素。
近年来,剧团充分利用政府扶持戏曲的各项政策,邀请了甄莹、孙宁、张绍荣、许娣、盛国生、卢雪文等北京曲剧艺术家,将其凝聚各家深厚表演功力的代表剧目《珍妃泪》、《烟壶》、《龙须沟》、《少年天子》、《杨乃武与小白菜》、悉数传授,其学生如李永德、郭曾蕊、王玉、洪嘉利、彭岩亮、胡优、宋洁、翟亚龙等均已成长为剧种剧团表演人才的中流砥柱。
2023年剧团复排《少年天子》(入选国家“文旅部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剧目)”名单),展现出北京曲剧经典再现、薪火相传的蓬勃生命力。剧团特邀北京曲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许娣作为该剧的艺术指导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为北京曲剧表演技艺进行“教学式”的教授传承。通过复排演出,孝庄太后的饰演者许娣老师的徒弟王玉,以及该剧福临和乌云珠的饰演者王厚义、李亚桥、张金阳、周洁旭的表演水准极大提升。许娣老师对一代青年人赞赏有加:“我跟他们一起排戏,深切感受到他们对曲剧的热爱,感受到他们的刻苦努力,他们中间‘四梁八柱’齐全,一些演员在台上已有了‘好角儿’的模样,只要经历锤炼,不断精进,可以预见北京曲剧又一个黄金时期即将来临。”首演后,有专家评论:“老一代艺术家许娣的强强加盟与率先垂范,让人物(孝庄)更具丰富性,青年演员颇有角色感......有力助推了剧团自身人才的培养,为曲剧团注入了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活力与动力。”
二、固本之“留”与发展之“新”(现在的演出怎么排)
作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文艺院团,百来人支撑一个剧种的北京市曲剧团,在保障高水准演出的同时,更要储备一定数量、常演常新的剧目,来满足不同观众、各节庆时点的欣赏需求。因此,复排剧目的是否能为现代观众所喜欢,是否能满足当下市场营销的供给,也是复排剧目选择的重要考量。
经典产生于不同年代,其传达的思想主题、审美理念、观赏习惯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老戏如何能在当下吸引青年观众的目光,就关系到老戏复排如何排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回归剧种本体入手,保留本体的同时与当代审美链接,在剧种本体基础上的当代化。
《方珍珠》是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而成,北京曲剧1979年推出的剧目。该剧讲述了老北京一群曲艺艺人在解放前后生存卖艺的故事,呈现了特定历史时代下曲艺艺人的众生相。而开创北京曲剧等老一辈曲剧人大多也都是曲艺艺人出身,剧中人物和故事可以说是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甚至有些是亲身过往的经历,
剧中他们“本色当行”表演叫人拍案叫绝;同时,其经典之处的更得益于诸位大家韵味浓郁的唱腔。原版《方珍珠》是为曲剧创始人魏喜奎先生量身定做的剧目,她饰演的方太太,唱腔高亢有力,多处出现的“奉调”、“乐亭调”是其拿手绝艺,还有王凤朝、韩新民、文培华等曲剧先辈均凭其扎实曲艺演唱功底,让剧中的演唱京味儿实足,极大地彰显出北京曲剧的剧种特色。
因此该剧复排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中的唱段;同时在不影响剧情推进的前提下,删减唱段中交代性的内容,将笔墨集中于矛盾冲突人物情感抒发的桥段,以适应青年观众快节奏、大信息量的欣赏习惯。其次,为了演出的亮点和卖点,该剧的复排改编,从北京曲剧中浓郁曲艺“韵味”的特征,回归方太太曲艺艺人的身份,别有匠心地为她增加了“曲艺鼓套子”的情节线索。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的侧面,还展现了演员的多才多艺,更将全剧增添了新的戏剧高潮。
2024年剧团复了排老戏《王老虎抢亲》(根据同名越剧移植,上世纪60年代首演)。剧中唱腔运用曲牌数量之多,是该剧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大体现。因此,该剧复排也同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韵味十足的唱段;同时,为了满足喜庆年节对于喜剧的市场诉求,在原人物性格和戏剧情境的基础上,借鉴了类似周星驰“无厘头”夸张的表导演手法,增强了轻松诙谐的喜剧色彩;与当下诸如社保、年终奖、买车买房等社会谈论热点相勾连,赢得了现场青年观众会心的阵阵笑声。该剧启用了毕业不久进入剧团的青年演员,虽然他们的表演略显稚嫩,但其恣意灵动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与喜剧的风格相得益彰。有业内专家评论:“《王老虎抢亲》里有永恒的青春,那和当下没有距离。戏里的青春都是美的,爱情都是真的,青春和爱情相逢,才子和佳人携手,最简单的桥段最永恒,最纯真的情感最动人。所以,不管这一类戏披着什么表现形式的外衣,轻松但并不轻浮。”
三、复排之“本”与发展之“创”(未来的新戏怎么创)
老戏的复排,在表演技艺的传承、演出剧目丰富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的同时,也是当代北京曲剧人认知北京曲剧很重要的路径和方法。每一次复排剧目的挑选,每一个剧目复排(重排、新排)的创排和推出,都考验着管理者决策的眼光、主创人员的创作水准与演员舞台表演的成色.....而这些,笔者以为均在对北京曲剧艺术自身本体规律持有较准确的认知之上,方能提高复排剧目的成功率,也是未来剧目创作、剧种传承“守正创新”的基石。
什么是戏曲本体?
戏剧评论家傅谨说,“戏曲艺术的本体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而言,用什么样的形体和唱念做打的手段去表达这些人物,去传递人物的情感,这才是戏曲艺术的本体。.....怎样去运用自己的身体,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本体方面的区别。”
戏剧史论、批评家马也认为:“戏曲的本体或本质,迄今为止,以王国维的‘以歌舞演故事’最为准确。戏曲的本体,是歌舞本体,不是程式本体;歌舞本体涵盖并大于程式本体。”
“戏曲的演”才是戏曲各部门艺术真正的“综合因”“综合质”。所以,我们的戏曲演本体研究,既是学理上的对“演”作为戏曲精神基质的文化发生学与艺术起源学研究,也是艺术实践上的对戏曲如何以“演”为本体、如何以“演本体”为中心的戏曲创作论研究。(摘自吴思富《戏曲演本体研究引论》)
综合以上较有代表性的“戏曲本体”学说来看,笔者认为“以歌舞演故事”更适合“非程式化”、倾向现实主义表演风格的北京曲剧。“歌”于北京曲剧即是:由单弦牌子曲、地方小曲及民歌为音乐元素逐渐发展为剧种唱腔,其演唱特色保留曲艺演唱的特点,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唱结合:以北京话为基础,阴阳上去四声依字行腔,不倒字;唱词韵辙、节拍也延续了曲艺唱词的特征。“舞”,从北京曲剧经典优秀剧目来看,是在现实主义表演基础上借鉴吸收戏曲、民族舞等形体的边唱边舞,可以是剧中人物的,也可以是群舞等样式的。
当然,作为历史不足百年、还有“话剧+唱”描述评论的北京曲剧,在逐渐拥有完善的剧种表导演体系、完整的剧种理论研究的未来,成为广为人知、具有鲜明剧种特征的道路上,也许还会有多种的表演表现手段来滋养丰富其成熟。但吐字清晰、说唱结合、浓郁京腔京味的唱腔是剧种“歌”之“本”;具有北京曲剧特色的“舞”,也是剧种不可或缺之“本”,二者是北京曲剧的本体,是守正创新之“正”,不容动摇。
无论剧目题材,还是剧本、作曲、导演、舞美等创作都应从北京曲剧之本出发;无论是剧目复排的,还是未来新创剧目的推出,都应谨守其正,都应向着为演员表演为核心的、能完美体现北京曲剧独特艺术之美而努力!
【作者简介】段姝,二级编剧,北京市曲剧团艺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