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让你看懂残奥冰球
2021-09-15来源:
8月24日,第16届残奥会在日本东京如火如荼地拉开帷幕,约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的44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残奥会上的每个瞬间都震撼人心,但毫无疑问,几个月后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将会更加精彩!
那么,您对残奥项目了解多少呢?作为明年残奥冰球的主场馆,今天就来为大伙儿详细地介绍一下残奥冰球——
自如掌控冰橇,
灵活运用冰球杆,
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这就是残奥冰球。
残奥冰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自从今年四月份的相约北京测试活动上,残奥冰球比赛亮相国家体育馆,它便吸引了媒体的极大关注,残奥冰球独有的速度与激情更是圈粉无数。
残奥冰球
残奥冰球(Para Ice Hockey),原名残疾人冰橇冰球,参加残奥冰球比赛的队员都有下肢残疾,如截肢、肌力异常、踝关节或膝关节活动受限至一定程度、双下肢不等长超过7厘米等,符合该标准的运动员均可参赛。
运动员坐在冰橇特制座椅上参加比赛,座椅距离冰面很近。冰橇是队员使用的重要装备,每个队员都要根据规则规定、自身残疾和身体条件量身定做,一般用钢、铝、钛和镁等材料制作而成,包括车架、前滑轨、足蹬、座斗、足跟支撑以及1-2个冰刀。
冲刺、急转、急刹、传球、射门等,都要靠运动员手中的球杆完成。球员所用冰球杆一般都是碳纤维材料,最大长度不超过1米,球杆两端的形状和功能不同:球杆的一端为齿状,用来推冰滑行,像船桨的一端是杆刃端,用来击球。
也就是说滑行、移动和击球都是需要残奥运动员用双手来完成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要依靠球杆去感受冰球线路的变化,残奥冰球比赛战术复杂多变,节奏快、强度大、对抗激烈,难度系数较普通冰球运动比赛要高出许多。
比赛场地与规则
冬残奥会冰球的比赛场地规格与冬奥会冰球完全一致,比赛场地中间用一条红线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两条蓝线又将比赛场地分成三部分:中间场地中性区,两边场地为进攻(防守)区。
(图片来自冬奥组委官网)
此外,比赛规则也和冰球的基本相同,每场比赛共进行3局,每局15分钟,局间休息15分钟;共8支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伍可由15名男子队员参赛,或者最多由16名队员参赛,其中应至少包含一名女子队员。
双方派出包括守门员在内的6名队员上场,比赛可随时换人,没有名额和次数限制。双方可以运用滑行、运球、射门等技术和各种战术相互攻守,力争用冰球杆将球射入对方球门,并保护自己的球门不失。
残奥冰球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康复中心里,一批热爱冰球运动的肢体残疾运动员,从冰球项目中设计出了冰撬冰球运动。
1969年,第1届国际冰冰球比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年举办;1976年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举办的第1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被列为表演项目;在挪威利勒哈默尔举办的第6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在韩国平昌举办的第12届冬残奥会上,冰橇冰球被正式更名为残奥冰球。
由于开展残奥冰球运动的国家较少,目前残奥冰球项目的重要国际赛事只有冬残奥会残奥冰球比赛和残奥冰球世界锦标赛。2021年3月,经国际残奥委会批准,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V2.3版单元竞赛日程——残奥冰球比赛将于2022年3月4日-13日在国家体育馆举行。
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残疾人体育盛会,目前国家体育馆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今天的残奥冰球知识就先科普到这里了,请持续关注国家体育馆,我们将为您解锁更多冬奥冷知识和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