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国:艺术|老北京的味儿 新北京的范儿
2022-01-04来源:文旅中国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环的里边儿,中轴线鼓楼大街,往东一拐儿,一条街,火遍全国餐饮圈儿……”伴随着北京曲艺团琴书表演艺术家王树才的生动演绎,12月30日下午,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中国评剧院承办的话剧《簋街》于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前厅举行开票新闻发布会。历经1年时间孵化创排,正式进入首演倒计时。该剧将于2022年1月15日至16日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首演。
跨越三十余年文化发展
讲述一段北京不夜美食街的传奇往事
走进《簋街》开票发布会现场,随处可见的“簋街”特色,琳琅满目的美食店铺,古色古风的红木椅子,即刻将观众带入这条被人们称为不夜美食街的街景风貌中。
话剧《簋街》由北京演艺集团发起创作,著名京味儿文学作家王之理创作了文学剧本,在这其中的人物关系基础上,编剧杨硕根据话剧的特点创作了目前的故事框架。故事以北京美食地标“簋街”为题材,跨越三十余年簋街发展历程,通过描写住在簋街的李家、金家等三代人的平凡烟火人生,从主角李一刀的视角出发,将“父子之情”“亲家之道”“邻里之义”几组人物关系巧妙联结,透过两组平行时空,展现了簋街第一家饭馆“酒盈樽”由起到落、又由衰向盛的酸甜苦辣,展示了一条街道在岁月变幻下呈现出的时代新面貌,以小见大,也侧面体现了北京几十年来的文化发展与历史变迁。
发布会现场,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深入介绍了《簋街》这部剧:“《簋街》是一部以“京味文化”为底色的话剧作品,而“京味文化”既凝练了北京文化的独特属性,更彰显了北京历史时代特色与未来北京发展中的活力与创造力。为此,集团邀请到了业内最具实力的创作团队和实力派演员,并网罗了集团旗下中国评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北京曲艺团、北京市曲剧团等多家院团的艺术人才参与其中,同时尝试融合了多种艺术舞台形式,在拓展创作题材和探索跨界融合舞台新样式的前提下,着力打造一部兼具思想性与可看性的话剧作品。”
据介绍,话剧《簋街》创作得到了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和簋街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主创和演员也多次到簋街实地采风。
汇集强大创演阵容
探索多样艺术跨界融合
《簋街》不拘泥于传统的剧种展现,是一部融合戏曲、音乐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话剧作品。
为了艺术品质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实现,《簋街》由曾创作过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影视作品的编剧王之理亲自执笔;汇集导演钟浩,编剧杨硕、作曲戴劲松、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服装造型设计耆娜、文戈,琴书创作王树才等国内一线主创人员。
谈到剧本的创作过程,杨硕表达了他的美好心愿:我在王之理老师的文学剧本基础上选择了簋街发展的三个阶段,1988年改革开放走到了第十年,簋街开了第一家饭店;2008年北京奥运会,簋街开始正式知名火爆;如今来到了北京冬奥会的前夜,我希望通过《簋街》这部作品的展现,让簋街、让京味儿文化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
在演员阵容上,该剧由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演员侯岩松主演剧中的灵魂人物李一刀;龙月、刚毅、周士尧、刘勃君、芦宏、王玉、屈绍春、刁成禹、蒋晓波等一批实力派演员携手出演。
侯岩松在谈到他饰演李一刀这一角色时说:我第一次看到剧本时就被感动了,这是一部非常温暖的剧,紧扣时代的脉搏,非常生动的还原了簋街的发展过程。能够有机会塑造像李一刀这样的角色,我感到非常幸运。
多元舞台艺术形式
传统文化积淀下的舞台新表达
在舞台呈现方面,京味儿话剧《簋街》摒弃了传统写实的舞台设计,通过对北京文化元素的提炼与创新,将舞台空间赋予更加多变的功能性,以及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美学设计。钟浩导演在发布会现场谈到:我们在一个固定场景中,通过影像与道具、服装的变化,来展现簋街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发展,从不同角度深掘京味儿文化进而表达人与城市的关系。
舞台设计任冬生在介绍舞台布景则表示:通过多边错落的舞台布置,充分放大了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北京元素和时代符号,又通过用心的细节布置写意化的呈现北京世俗生活的一草一木,展现了传统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虚拟的环境背景下,更能突显主人公的一些内心表达。
发布会上,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宁和主演侯岩松揭幕了《簋街》海报。据悉,该剧将于2022年1月15-16日登录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舞台,正式与观众见面。
发布会的结尾,全体演员们现场合唱了《簋街》主题曲《簋街style》,在欢快的歌声中,剧组为现场观众端上了代表京味儿特色美食的卤煮与炸酱面,所谓四方食事,不如一碗人间烟火,大家吃着热气腾腾的美食,由此也昭示着京味儿话剧《簋街》的正式开张。